清幽夜,醉红颜相见不如有那份忧伤让不见
清幽夜,醉红颜相见不如有那份忧伤让不见
对历史的兴趣,是受伯父影响的,在孩童的时候,我最爱听教书的伯父给我讲历史故事。诸如什么卧薪尝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等。后来,上学了,识字了,更是痴迷于历史。<BR/> 比起那些正当八经的王朝,我还是喜欢先秦那段历史,似乎是山雨飘摇,得一人,纳一言就可以兴帮立国,也可以为一人而身死国丧。每每,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总是流淌着忧伤的河水,还透着那古老神秘的朝露。<BR/> 今天闲来无事,读到有关范蠡与西施的故事,心生颇多感慨。<BR/> 范蠡,生于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范蠡21岁那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即位。吴国趁机伐越,越出兵抵抗,两军战于檇李,勾践派敢死队自杀于吴军阵前,吴军惊恐,勾践趁吴军惊惶之际率军突击,吴军大败,吴王阖闾被击伤脚趾,在回师途中死去。范蠡25岁时,和文种一起入越,但一直未得到重用。<BR/> 阖闾去世后,吴国由阖闾之孙夫差继位。夫差立志为祖父报仇,他使侍者十人更番立于庭中,每到自己出入经过之时,侍者必大声呼其名而告曰:“夫差!尔忘越王杀尔之祖乎?”夫差即泣而对曰:“唯,不敢忘!“<BR/> 吴国厉兵秣马三年后,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南京SEO优化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向勾践鼓励勾践,‘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岂独君王哉?”并断言“越必兴、吴必败”之,劝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已是43岁的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历尽了艰辛凌辱。<BR/> 三年后得吴国奸臣伯嚭相助与勾践一道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西门子数控系统维修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也因此演绎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传奇。<BR/> 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粉面桃花,相貌过人。据说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就成了“沉鱼”的代称,就是她生病时皱眉抚胸的病态,也颇具魅力,不但男子喜欢就是女子也以此为美。争相效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BR/> 越王在从吴国释归后,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那天,范蠡苎萝河畔发现了西施,如此的美人儿范蠡也心生喜欢,范蠡此时在越国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谁不知道范将军忠心为国,陪主入吴三年为奴的事情?多少怀春的少女早把范蠡当作了“偶像”。两人意外的相遇,都心生亲密,但,为国家计只能把彼此的儿女情长暂搁一边,他们相约,等越灭吴复国的时候,再续前缘。<BR/> 西施通过三年的训练,从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然后,越夫人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夫差。夫差见到西施,以为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了,眼也呆了,手也麻了,魂也丢了,如醉如痴。<BR/> 夫差自得西施后,宠爱异常,出入仪制,拟于妃后,在灵岩之上建馆娃宫,铜沟玉槛,饰以珠玉,为西施游息之所,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何为响屧,屧乃鞋名,凿空廊下之地,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令西施与宫人步屧绕之,铮铮有声,故名响南京双螺杆挤出机屧,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动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王禹偁有《响屧廊》诗云: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子绕廊行。可怜伍相终尸谏,谁记当时曳履声?<BR/> 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又有井,名吴王井,井泉清碧。有时西施对泉梳妆,夫差立于旁,亲为理发;山又有一洞名西施洞,相传是夫差与西施鸣琴于山巅,相携游乐后与西施同坐于此憩息;;夫差还令人种香于香山,使西施与宫女泛舟采香,并于城中开凿大濠,可以通航,自南直北,作锦帆以游,号锦帆泾。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苏台为家,四时随意出游,弦管相逐,流连忘返,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在国破之日,他对身边的随从说“使死者有知,无面目见子胥、公孙圣于地下,必重罗三幅,以掩吾面!“然后举剑自刎。<BR/> 越王勾践得胜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暗地里使人引出,在西施的背上负以大石,沉于江中并成都seo外包说:“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BR/> 范蠡则隐姓埋名、泛舟五湖。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时年88岁。<BR/> 每读这段历史,我的脑子就在琢磨,倘若西施没遇到范蠡会怎么样?倘若西施没有倾城倾国的容貌,倘若范蠡没有辅君复国的决心,倘若夫差没有执迷不悔的情意,西施会一直是那个苎萝河畔的浣纱女,过着单纯快乐生活。也许她会有个知心的爱人疼她爱她,或许她会嫁给一个平凡的男子,幸福的生活着。<BR/> 但是,历史是不可假设的也是改变的,她还是在苎萝河畔遇见了范蠡,她还是遇见了范蠡,像所有女子梦寐期盼的那样邂逅。苎萝溪畔,情花绽放,他来了,她的劫也来了。开始的不是幸福,而是欺骗的征途。她爱的男子,她崇仰的将军君王,把她当作了“礼物”,当作了毒药,送给了他们的敌人,而且用了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掐死了她的期盼。<BR/> 是缘是孽?不该的是她喜欢上了、爱上了范蠡。最不该的是,吴王也是个情种,当她被送入吴国,吴王竟然也深深地爱上了她,为她痴迷,为她倾倒。于是,就有了这样悲惨的结局,难以猜测当夫差为自己亲手梳理头发时,当与夫差在山巅共奏琴乐时,当相携共坐洞前憩息时,当站在吴宫长阶望月时。西施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的表情?千里之外,家乡月是不是也这般的圆?垣墙之外,情人的心,是不是也是这么的落寞?馆娃宫的履声寂寂,回荡在夫差的宫阙里。若说范蠡是越国的溪水潺潺,清冷湿润,夫差便是吴国的战火冉冉,雄浑炽热。他是君王,他是盖世英雄,万马千军夺一国,会败于一个柔弱的女子?她是越国送来的毒药,夫差是知道的。但,只要那杯酒是你亲手奉上的,我便会,含笑而尽。<BR/> 那一幕最令人西施肝肠寸断。那一天,范蠡执着陈国公主的手,在朝堂上向她与夫差叩拜。<BR/> 他笑容依然,只是身畔的女子已不可能是自己。看到他的妻子,温柔和煦的笑,好似当初自己曾为君欢颜。但那是在前尘吧,她此刻已不再会单纯地笑。她的笑容浸泡了太多的预谋与心机,剑剑直刺另一个爱她的男人。范郎啊,我为你,伤了他,你只看见我繁花似锦,却不知我在身后早日落泪成海。你答应在城破时来接我,我会盛装向你飞奔,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自此执手永不分离。而我却发现,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似乎已记不清那刚毅自信的容颜,幽幽吴宫的漫漫长夜只有大王陪伴,他的爱稀释了我对你曾经的刻骨铭心。<BR/> 我在看到吴王临死吩咐从人:以三重罗巾遮面,无颜见泉下的伍子胥时,我有砼烟囱新建的是伤感,也有崇敬,但是一丝丝地忧郁也袭上心头,西施呢?她怎么办?爱她的人因她而身死国丧,她爱的人会怎样?他们还能回到从前吗?还可以回到从前吗?物是人非,惟有青山不老,绿水悠悠。因此,她的结局只有一个:埋葬自己。把思念、愧疚、遗憾、不甘连同生命一起埋葬。<BR/> 书中关于西施最后的结局有三种:一说是西施同范蠡一起乘扁舟泛五湖而去,逍遥终生。一说是西施被越夫人当作祸国的妖女沉了江。还有一说是在战乱中死了。我倒更愿意是最后一种。最没可能的是,同范蠡一起扁舟泛湖而去,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的情况下,范蠡在打败夫差后,是自己要求辞官的,勾践威胁他说,你要是不辞官,我和你共享天下,你要是辞官,我就杀了你全家,最后范蠡是老婆孩子都不敢带,自己写了一封辞职信就连夜跑了,他怎么可能带着西施?谁能相信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可以绽放一场义无反顾轰轰烈烈的爱情?<BR/> 我在写重庆SEO外包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前老是晃动着西施在被沉江的那一幕:沉江的刹那,水漫过了她绝世的容颜,也许她会想起年少时在溪边浣纱的快乐,会想起东施效颦时她心中那淡淡的鄙夷,也许会想起悄悄牵她手的少年,也许会想起拉她上马背的王者,她终于要去地下陪伴他,她知道他不愿意见伍子胥,但他很乐意见到自己的。她没有挣扎,没有呼喊,没有恐惧,她竟是那么的平静,甚至嘴角还泛起了一抹笑意——解脱后释然的笑。她最后的那刻嘴角上翘,不知低语的是范郎,还是大王?<BR/> 仔细想想,究竟是谁错了?似乎没人有错,一个倾了心,一个倾了国,你说谁付出的不够决绝?这厢碎了心,那厢绝了命,谁说它不够震撼?然而,这样的结局却令今天的我如浸泡在忧伤的河里,满心的喟叹:真的是相见不如不见。
對歷史的興趣,是受伯父影響的,在孩童的時候,我最愛聽教書的伯父給我講歷史故事。諸如什麼臥薪嘗膽、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等等。後來,上學瞭,識字瞭,更是癡迷於歷史。<BR/> 比起那些正當八經的王朝,我還是喜歡先秦那段歷史,似乎是山雨飄搖,得一人,納一言就可以興幫立國,也可以為一人而身死國喪。每每,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我的心裡似乎總是流淌著憂傷的河水,還透著那古老神秘的朝露。<BR/> 今天閑來無事,讀到有關范蠡與西施的故事,心生頗多感慨。<BR/> 范蠡,生於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戰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范蠡21歲那年,吳國和越國發生瞭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踐即位。吳國趁機伐越,越出兵抵抗,兩軍戰於檇李,勾踐派敢死隊自殺於吳軍忘忧草陣前,吳軍驚恐,勾踐趁吳軍驚惶之際率軍突擊,吳軍大敗,吳王闔閭被擊傷腳趾,在回師途中死去。范蠡25歲時,和文種一起入越,但一直未得到重用。<BR/> 闔閭去世後,吳國由闔閭之孫夫差繼位。夫差立志為祖父報仇,他使侍者十人更番立於庭中,每到自己出入經過之時,侍者必大聲呼其名而告曰:“夫差!爾忘越王殺爾之祖乎?”夫差即泣而對曰:“唯,不敢忘!“<BR/> 吳國厲兵秣馬三年後,與越國在辛味征途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嵇山。范蠡向勾踐鼓勵勾踐,‘居不幽者志不廣,形不愁者思不遠’,古之聖賢,皆遇困厄之難,蒙不赦之恥,豈獨君王哉?”並斷言“越必興、吳必敗”之,勸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勾踐采納瞭他的建議,已是43歲的范蠡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歷盡瞭艱辛凌辱。<BR/> 三年後得吳國奸臣伯嚭相助與勾踐一道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瞭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也因此演繹出瞭一段流傳千古的傳奇。<BR/> 西施,原名施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亦名羅山)下苧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粉面桃花,相貌過人。據說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瞭遊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就成瞭“沉魚”的代稱,就是她生病時皺眉撫胸的病態,也頗具魅力,不但男子喜歡就是女子也以此為美。爭相效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BR/> 越王在從吳國釋歸後,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那天,范蠡苧蘿河畔發現瞭西施,如此的美人兒范蠡也心生喜歡,范蠡此時在越國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誰不知道范將軍忠心為國,陪主入吳三年為奴的事情?多少懷春的少女早把范蠡當作瞭“偶像”。兩人意外的相遇,都心生親密,但,為國傢計隻能把彼此的简单的幸福兒女情長暫擱一邊,他們相約,等越滅吳復國的時候,再續前緣。<BR/> 西施通過三年的訓練,從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指,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越夫人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夫差。夫差見到西施,以為是天上的仙女下凡瞭,眼也呆瞭,手也麻瞭,魂也丟瞭,如醉如癡。<BR/> 夫差自得西施後,寵愛異常,出入儀制,擬於妃後,在靈巖之上建館娃宮,銅溝玉檻,飾以珠玉,為西施遊息之所,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十为想你的时”,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何為響屧,屧乃鞋名,鑿空廊下之地,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令西施與宮人步屧繞之,錚錚有聲,故名響屧,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舞動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王禹偁有《響屧廊》詩雲:廊壞空留響屧名,為因西子繞廊行。可憐伍相終屍諫,誰記當時曳履聲?<BR/> 山上有玩花池,玩月池,又有井,名吳王井,井泉清碧。有時西施對泉梳妝,夫差立於旁,親為理發;山又有一洞名西施洞,相傳是夫差與西施鳴琴於山巔,相攜遊樂後與西施同坐於此憩息;;夫差還令人種香於香山,使西施與宮笑女泛舟采香,並於城中開鑿大濠,可以通航,自南直北,作錦帆以遊,號錦帆涇。夫差自得西施,以姑蘇臺為傢,四時隨意出遊,弦管相逐,流連忘返,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在國破之日,他對身邊的隨從說“使死者有知,無面目見子胥、公孫聖於地下,必重羅三幅,以掩吾面!“然後舉劍自刎。<BR/> 越王勾踐得勝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暗地裡使人引出,在西施的背上負以大石,沉於江中並說:“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BR/> 范蠡則隱姓埋名、泛舟五湖。後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時年88歲。<BR/> 每讀這段歷史,我的腦子就在琢磨,倘若西施沒遇到范蠡會怎麼樣?倘若西施沒有傾城傾國的容貌,倘若范蠡沒有輔君復國的決心,倘若夫差沒有執迷不悔的情意,西施會一直是那個苧蘿河畔的浣紗女,過著單純快樂生活。也許她會有個知心的愛人疼她愛她,或許她會嫁給一個平凡的男子,幸福的生活著。<BR/> 但是,歷史是不可假設的也是改變的,她還是在苧蘿河畔遇見瞭范蠡,她還是遇見瞭范蠡,像所有女子夢寐期盼的那樣邂逅。苧蘿溪畔,情花綻放,他來瞭,她的劫也來瞭。開始的不是幸福,而是欺騙的征途。她愛的男子,她崇仰的將軍君王,把她當作瞭“禮物”,當作瞭毒藥,送給瞭他們的敵人,而且用瞭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掐死瞭她的期盼。<BR/> 是緣是孽?不該的是她喜歡上瞭、愛上瞭范蠡。最不該的是,吳王也是個情種,當她被送入吳國,吳王竟然也深深地愛上瞭她,為她癡迷,為她傾倒。於是,就有瞭這樣悲慘的結局,難以猜測當夫差為自己親手梳理頭發時,當與夫差在山巔共奏琴樂時,當相攜共坐洞前憩息時,當成长路之喜欢站在吳宮長階望月時。西施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的表情?千裡之外,傢鄉月是不是也這般的圓?垣墻之外,情人的心,是不是也是這麼的落寞?館娃宮的履聲寂寂,回蕩在夫差的宮闕裡。若說范蠡是越國的溪水潺潺,清冷濕潤,夫差便是吳國的戰火冉冉,雄渾熾熱。他是君王,他是蓋世英雄,萬馬千軍奪一國,會敗於一個柔弱的女子?她是越國送來的毒藥,夫差是知道的。但,隻要那杯酒是你親手奉上的,我便會,含笑而盡。<BR/> 那一幕最令人西施肝腸第一次站岗寸斷。那一天,范蠡執著陳國公主的手,在朝堂上向她與夫差叩拜。<BR/> 他笑容依然,隻是身畔的女子已不可能是自己。看到他的妻子,溫柔和煦的笑,好似當初自己曾為君歡顏。但那是在前塵吧,她此刻已不再會單純地笑。她的笑容浸泡瞭太多的預謀與心機,劍劍直刺另一個愛她的男人。范郎啊,我為你,傷瞭他,你隻看見我繁花似錦,卻不知我在身後早日落淚成海。你答應在城破時來接我,我會盛裝向你飛奔,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你,自此執手永不分離。而我卻發現,午夜夢回的時候,我似乎已記不清那剛毅自信的容顏,幽幽吳宮的漫漫長夜隻有大王陪伴,他的愛稀釋瞭我對你曾經的刻骨銘心。<BR/> 我在看到吳王臨死吩咐從人:以三重羅巾遮面,無顏見泉下的伍子胥時,我有的是傷感,也有崇敬,但是一絲絲地憂鬱也襲上心頭,西施呢?她怎麼辦?愛她的人因她而身死國喪,她愛的人會怎樣?他們還能回到從前嗎?還可以回到從前嗎?物是人非,惟有青山不老,綠水悠悠。因此,她的結局隻有一個:埋葬自己。把思念、愧疚、遺憾、不甘連同生命一起埋葬。<BR/> 書中關於西施最後的結局有三種:一說是西施同范蠡一起乘扁舟泛五湖而去,逍遙終生。一說是西施被越夫人當作禍國的妖女沉瞭江。還有一說是在戰亂中死瞭。我倒更願意是最後一種。最沒可能的是,同范蠡一起扁舟泛湖而去,在那樣的年代,在那樣的情況下,范蠡在打敗夫差後,是自己要求辭官的,勾踐威脅他說,你要是不辭官,我和你共享天下,你要是辭官,我就殺瞭你全傢,最後范蠡是老婆孩子都不敢帶,自己寫瞭一封辭職信就連夜跑瞭,他怎麼可能帶著西施?誰能相信在那樣兵荒馬亂的年代可以綻放一場義無反顧轟轟烈烈的愛情?<BR/>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眼前老是晃動著西施在被沉江的那一幕:沉江的剎那,水漫過瞭她絕世的容顏,也許她會想起年少時在溪邊浣紗的快樂,會想起東施效顰時她心中那淡淡的鄙水做的世界夷,也許會想起悄悄牽她手的少年,也許會想起拉她上馬背的王者,她終於要去地下陪伴他,她知道他不願意見伍子胥,但他很樂意見到自己的。她沒有掙紮,沒有呼喊,沒有恐懼,她竟是那麼的平靜,甚至嘴角還泛起瞭一抹笑意——解脫後釋然的笑。她最後的那刻嘴角上翹,不知低語的是范郎,還是大王?<BR/> 仔細想想,究竟是誰錯瞭?似乎沒人有錯,一個傾瞭心,一個傾瞭國,你說誰付出的不夠決絕?這廂碎瞭心,那廂絕瞭命,誰說它不夠震撼?然而,這樣的結局卻令今天的我如浸泡在憂傷的河裡,滿心的喟嘆:真的是相見不如不見。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