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明天的阳光是否依然灿烂飘荡李相爱的人芳华绝代烟花聚商隐
流莺明天的阳光是否依然灿烂飘荡李相爱的人芳华绝代烟花聚商隐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BR/> 因了一场“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光芒渐渐逝去,迷离的琵琶声中,重碇危樯、江风扬浪的唐王朝,双手已触摸到大漠的孤烟、落日。西门子伺服模块<BR/> 空有“欲回天地”之志的李商隐,在晚唐的长烟落日中踟蹰而行。一心以凌云寸心逐风波于万里的他,一生曲陌参差,流莺飘荡,直至春蚕已死,奈何竹死桐枯,也只能“襟抱未开”,“夙心无期”。<BR/> 舒心快乐的日子,于李商隐一生来说,实在是少之又少。<BR/> 公元814年,李商隐不足三岁,随父李嗣举家迁徙江南,开始踏上他漂泊一生的旅途。<BR/> “我系本王孙”,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李商隐总是以皇室贵族而自居,而事实是,皇宗室族谱中偏偏就没有他们家的名字。的确,李商隐的家族一直是以落魄文人而存在的。自他的高祖始,整整五代人都没有在唐王朝的中央政府里担任过什么高官,不是卑微的小吏,就是为他人幕府捉刀。<BR/> 李嗣太知道这种落魄是什么滋味了,他深知他们这样的家族在没落的晚唐生存是如何的艰难。于是,幕僚间隙,李嗣加紧了对李商隐近乎严苛的启蒙教育。李商隐便也有了“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的经历,<BR/> 湖光潋滟,山色秀美,李商隐在江南尽情享受着自己的童年,新添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更是给他增添了不少乐趣。读书之余,兄弟姊妹一起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嬉戏于小桥流水之畔,虽然清苦,倒也无忧无虑。<BR/> 在李商隐的脑海里,恐怕至死也难以忘怀江南的旖旎景色,故而,在他的诗歌里,永远无法抹去的是委婉绮丽的风格和深邃含蓄的意境。<BR/> 公元821年,李商隐10岁。李嗣因劳累过度溘然而去,揭开了他一生劳顿、艰辛的序幕。<BR/> 李嗣去世,对整个家庭不啻于灭顶之灾,孤儿寡母困顿中扶柩而归,返回家乡。<BR/> “内无强近,外乏因依”,“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人生穷困,闻见所无”,少年李商隐过早领略了人生艰辛、世态炎凉。作为长子,家庭的重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落在他的身上。“佣书贩舂”,困顿中的李商隐默默承受着家庭的重担,靠抄书赚钱,换来衣食用品,补贴家用。艰难中,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在少年李商隐的心中生根、发芽,欲来欲强,这种家庭责任感,慢慢蔓延,潜移默化中,在李商隐的思想中变成了救世济民、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远大抱负。<BR/> “某材诚菲薄,志实辛勤;九考匪迁,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苦时;用瓜镇心,不惭前辈。“(《上汉南卢尚书状》)李商隐很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必须改变客观环境,那非得凭真才实学而不可。于是,他刻苦自励,废寝忘食地读书,学古人悬梁刺股,用瓜片冰镇胸口提神,未敢有少许懈怠。终于,十五、六岁的李商隐,凭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自己的慧心,一挥而就,写成了立意深邃的《才论》、《圣论》,因而名闻一时,成就一方俊才。<BR/> 是人才总会被人赏识的。<BR/> 公元829年,李商隐16岁,被当时的文坛名公、朝廷元老令狐楚看重并召聘入幕。<BR/> 《旧唐书?李商隐传》载:“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于之,年极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由此可见,令狐楚对李商隐是赏识有加的,不但“致之华馆,待以嘉宾”,还让自己的儿子令狐绪、令狐綯与之结为至交,在各种场合提高他的地位。<BR/> 更为重要的是,令狐楚将自己深得精髓的“今体章奏”文体倾囊授予李商隐。要知道,这种四六骈体文,是当时官员上奏朝廷奏章的必需文体。看来,令狐楚是在悉心着力培养一个仕途俊彦的,在心中把李商隐当作自己的接班人也未可知。<BR/> “自蒙半夜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李商隐始终把令狐楚当作自己的授业恩师。虽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受“今体奏章”文体的熏陶,李商隐捡读古籍的功夫由此炉火纯青,以至于他的诗歌中典故随意挥洒、顺手拈来,成为绝无仅有的诗风。<BR/> 这时的李商隐,少年得志,快马轻裘,春风得意,尽情地憧憬着自己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好不自在。说起来,江南风光培养了他深情缠绵的性格,算得上李商隐记忆中的一段快乐时光,在令狐楚处,他得到的是尊重、提携,也算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记忆了。<BR/> 东元A510变频器如果按令狐楚设计或希冀的路子走下去,李商隐或许有大把的机会在仕途上如鱼得水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命运往往不由人主导,李商隐万万不会想到,正是结识了这位令狐楚,又得到了他极大的惠泽,才间接为他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报国无门埋下了伏笔,令狐楚更成为他无意党争却深陷党争漩涡的导火索。<BR/> 公元830年,经论满腹,意气风发的李商隐在令狐楚的资助下,会同令狐綯第一次踏入科场。此时的李商隐心中满是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和宏大志愿。凭他的才华和志向,他有理由自信,所以他志在必得。然而,他不会知道,此时的科举,早已同晚唐王朝一样江河日下、***成风了。形同虚设的考场、昏庸势利的考官注重的是显赫的家族和权势,又有谁会在乎他这个“九族无可依之亲”的穷酸小子呢?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令狐綯家族显赫金榜高中,空有满腹才华的李商隐名落孙山。<BR/> 郁闷的李商隐初尝败绩,已明就里,再次科考,只须求得令狐楚一纸荐信,自是高中无忧。但这个清正刚直、我行我素的李商隐,832年再次赶考时依然持才自信,依然不求援引,其结果自是依然再落孙山。<BR/> 欲构中天正急材,自缘烟水恋平台。<BR/> 人间只有稽延祖,最望山公启示来。<BR/> 李商隐真是耿介的可以,既急切盼望踏入仕途一展鸿鹄之志,又不屑投机取巧,像稽延祖那样靠别人提携。在晚唐这样的污浊的社会里,也只有他这样的傻瓜,他的前辈杜甫为了中进士第,曾经“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皆悲辛。”,最终也未能名登金榜。老杜尚且如此,何况区区一个李商隐,真是傻的透顶。<BR/> 834年,李商隐再落金榜,只得权且随崔戎到兖州幕府,藉此谴除胸中块垒。<BR/> 嫩箨香苞初出林,于陵论价重如金。<BR/>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BR/> 一次宴中微醉,可叹的李商隐即席赋诗。他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报国济世的凌云寸心就那么难得施展,为什么朝廷就这么轻易地抛弃有才华、有抱负的人。<BR/> 836年,不可救药的李商隐再次以失败结束了自己的第四次科考。悲愤之余,他独自漫步在长安街头,不知不觉来到了曲江。“甘露事变”后的曲江,已是满目疮痍,一片狼藉。而以往的这片风景区人声鼎沸,连皇帝和妃嫔都经常巡幸,与民同乐,是何等的繁华。今非昔比的曲江让李商隐思绪万千,感慨难平。他愤然写下了《有感二首》。尖锐的批评直指唐文宗李昂,痛快淋漓的抨击狂妄的宦官。<BR/> 玉账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BR/> 窦融表已来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BR/>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举高秋。<BR/> 昼号夜哭兼幽显,早晚星关雪涕收。<BR/> 李商隐不但耿介,更加狂妄!狂妄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狂妄的不避杀身之祸,狂妄的不齿权倾天下的宦官。他意犹未尽,听到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书朝廷指斥宦官,心中快慰,起兴写下了《重有感》。<BR/>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凌云寸心”无所依托的李商隐,太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太渴望为民请愿、为国效力了。科考的挫折,没有浇灭他的雄心,反而像烈火一样,把他的愿望越烧越旺。<BR/> 公元837年,25岁的李商隐终于登上了进士金榜。<BR/> 五次应试,八年光阴。虽然曲折漫长,比起他的前辈“骑驴十三载”始终未登金榜的杜甫来,他可是幸运太多了。可这样的幸运,靠得不是他的才华,凭得不是他的抱负,是靠了已经身居高位的令狐綯同主考官提前打了招呼,才换得他金榜有名。这对满腹才华、不屑投机、一心报国的李商隐,是何等辛辣的讽刺!“如何持此将干谒,不及公卿一字书”,白居易的这句诗或许是李商隐心中的尴尬、个中滋味的最好写照。<BR/> 公元838年,阴差阳错,李商隐应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召聘入幕。<BR/> 事实证明,李商隐无意迈出的这一步,对于他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这一步,他把自己直西门子驱动模块维修接推向了晚唐党争的风口浪尖,接踵而至的,是凶险、龌龊的党争浊浪,把他本已现曙光的政治前途彻底湮没。<BR/> 李商隐的到来,王茂元如获至宝,对他的才华、志向欣赏有加。如此的青年才俊人人都会喜欢,王茂元当然不会例外。很快,他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商隐。<BR/>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沉湎在人生两大幸事之喜悦中的李商隐,根本没有意识到,这莫大的喜悦会成为他政治生涯之大不幸的开始。从此时起,他已注定成为党争的牺牲品。<BR/> 朋党之争,在晚唐王朝已是几近水火,以牛增儒、李德裕分别为代表的牛、李两党争权夺利,日趋白热。在这样紧要关头,李商隐无意中离开有再生之恩的牛党成员令狐綯,投身于李党成员王茂元幕下,又娶了他的女儿,无疑于捅了马蜂窝。牛党中人当然大大地不悦,认为李商隐“诡薄无行”,必须围追堵截,“共排笮之”。<BR/> “恶草虽当道,寒松实挺生”,李商隐无意也不屑陷入党争,当然非常冤枉。但不管他如何辩解、表白,却无法改变李党王茂元女婿的事实,无意踏入泥沼的双脚,欲拔无力,欲洗不能。<BR/> 新婚不久,李商隐赴长安参加中书省授予官职的“释褐试”,以期授予官职后大展宏图。这种近乎走过场的考试,在通常情况下,吏部录取,铨叙拟官,中书省不会阻挠留难,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谁料想在李商隐这里偏偏出了特殊,吏部本已录取,只等授职,却莫名遭中书省驳退。党争无情的排斥开始发威,李商隐遭受到第一次政治打击。<BR/> 应试落选,李商隐心灵伤害至深,郁郁寡欢地回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BR/> 三月三日上巳节,百无聊赖的李商隐独自登上安定城楼,手扶栏杆,极目远眺。远处绿杨垂柳、流水沙洲,气象万千,纷呈眼前,将他胸中郁气荡涤,一望无垠的荒原雄浑苍茫,似暮鼓晨钟,鼓荡起他心中的万丈豪气。<BR/>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之外尽汀州。<BR/>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BR/>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BR/>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BR/> 家世多难,科考屡挫,授官不成,终未折损李商隐欲回天地、旋转乾坤的豪天壮志,在他的眼里,朋党之争乃恶浊之事,根本不屑一顾,当睥睨蔑视。刚正的李商隐,狂傲的李商隐,看似柔弱之水,实则“百仞之谷不惧”、“以出以入就鲜洁”“万折必东”(孔子语),千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何尝不是一直在演绎着如此的气质。<BR/> 公元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终被录取,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官职虽然很低,但向来被学子们认为是清要之官,如元稹、白居易等被选为宰辅的人也很多。但李商隐的这段经历并不痛快,秘书省的席位尚未坐暖,就被调任弘农县尉。一个地方小吏,实在是难为心比天高的李商隐,而无法改变的狷介、刚正也常遭同事们讥嗤,初次为官的他感觉心灰意冷,只得辞官而去。<BR/> 842年,李商隐再次回到秘书省。此时的晚唐政治出现了少有的锐气,不想昏庸的武宗皇帝,任命有才干的李德裕为相,整饬国是。李商隐踌躇满志,他倒不在乎李德裕是否是李党的领袖,凭他的才华、抱负,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机会。<BR/> 然而,命运再次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李商隐重返秘书省不到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他必须遵循惯例,离职回家守孝三年。李商隐不得不放弃一生中跻身权力阶层最好的时机,回家守制。<BR/> 命运就是如此怪异,李商隐在家守制的三年,是晚唐政治上最有生气的时期,曾一度出现中兴迹象,而他却未能在如此之好的氛围中一展身手,以致抱憾终身。等845年李商隐结束守孝回到秘书省,晚唐大好的政治局面已是急转直下,政治锐气因神仙、女色而衰退殆尽的皇帝武宗,厌烦了宰相李德裕的终日掣肘,他们合作的蜜月期宣布结束。<BR/> 次年三月,武宗跟随自己深信不疑的所谓神仙升天,宣宗李忱即位,进行了新一轮政治清洗,权倾一时的李德裕迅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以白敏中为首的牛党新势力逐渐占据风雨飘摇的晚唐政坛中心。<BR/> 本来,像李商隐这样的小角色,虽然早以双螺杆挤出机意多蕴丰的诗风蜚声内外,但凭他的身世、地位,不管是牛党执首,还是李党当政,似乎于他都没有太多瓜葛。可母亲、岳父的相继去世,自己政治命运的多舛,加上腐朽透顶的环境,李商隐心中的压抑、郁闷可想而知。所以公元847年,当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赴桂林入幕时,他几乎没有犹豫。不管当时他是什么心境,他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仕途几近末路了。在之后的10年间,李商隐流莺飘荡,在幕府游历中耗尽了所有的政治热情。<BR/> 从829年意气风发初入幕府的李商隐,到858年风烛残年的玉谿生,近30年里,怀揣报国安民的“凌云寸心”,他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李商隐的脚步先河南、复陕西、再安徽、又甘肃,继而四川、广西、江苏……,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几乎遍布晚唐王朝的整个版图。<BR/>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不断地漂泊,不能不使李商隐心力交南京百度优化瘁,他又何尝不想停留下来,但一颗济世救民的赤胆忠心牵引着他,使他无法停留自己的脚步。壮志不酬,心愿未了,李商隐不会停止漂泊的脚步,而且他时常感觉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是那样的难挽:<BR/>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BR/>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BR/> 一路郁闷,一路黯然,一路磨难,一路冷遇,从少年得志到壮志暮年,从李商隐远去的背影里,我们看到了执著,从他蹒跚的脚步声中,我们读懂了信念。<BR/> 李商隐在郑亚那里,倒也过得愉快。心力交瘁的他,仕途末路之时,在桂州得到了少有的快慰。工作之余,李商隐诵诗赋词、感受自然的同时,把自己的文稿汇编成一部长达20卷的文集——《樊南甲集》。<BR/> 郑亚信任李商隐的能力,让他代行昭州郡守。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代行郡守,已经使李商隐喜出望外,毕竟是一方长官。他是那么认真、忘我的工作,似乎真的是王名在身的郡守,完全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代理官员。他在仕途末路之时,政治热情依然是那么炽狂。<BR/> 按照唐制,州县缺官,幕府府主是可以物色人去代理的,虽然不是正式朝命,时日已久,朝廷也会顺水推舟下诏任命的。可惜就在李商隐潜心工作,一点点施展抱负时,朝廷大员间的党争祸患,再次累及到他。郑亚连坐李党,再次被贬。李商隐只得“罢官离职”,黯然回乡。天妒英才,令人扼腕!<BR/> 令狐楚、崔戎、王茂元、郑亚、卢弘正、柳仲郢,李商隐入幕的主人,不管是牛党中人,还是李党砥柱,无不对他的才华倍加欣赏,对他的抱负倍加信任。但李商隐始终无法摆脱“背家恩”“诡薄无行”的定论,无法挣脱命运的阴影,不能不说是天大的悲剧。<BR/> 851年,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始终生活在困顿的喘息中的李商隐,再遭重创,他挚爱的妻子王氏不幸病逝。<BR/> 客观地说,李商隐无辜卷入朋党之争的漩涡,导致他终身不得志,凄惨一生,与王氏的结合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李商隐悲剧的直接导火索。但结婚十几年来,李商隐无怨无悔,对爱妻情笃意深。如今爱妻已去,回思往昔,怎不让他肝肠寸断,已是千疮百孔的心灵又如何承受得起。<BR/>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BR/>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BR/>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BR/>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BR/> 这哪里是诗啊,分明是李商隐的血和泪,用羊亳软笔和着自己的血泪,他在倾诉,在痛哭,字字滴血,行行断肠。<BR/> 还没来得及平复亡妻之痛,西川节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隐发出到四川任职的邀请。也许是太害怕睹物思人,也许是害怕碎心的寂寥之苦,也许是想调节糟糕的心情,李商隐接受了柳仲郢的邀请,简单地安排了家里的事情之后,踏上了最后的幕府之路。<BR/>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BR/>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BR/> 李商隐不是第一次进川,那时虽然同样落拓,同样寂寥,但家乡总算还有思念的人,那思念虽然焦虑,但毕竟是温馨的。此次进川,今非昔比,家乡已再无可想之人,而无可想的痛苦更如尖锥一样深深刺扎着他的心肺。大雪弥漫,荒渺乡野,李商隐又怎能摆脱思念亡妻的痛苦。<BR/>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BR/>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BR/> 在四川梓州幕府的李商隐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对生活已失去了兴趣,大部分时间里郁郁寡欢,政治热情已大大衰减。<BR/>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BR/>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BR/>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BR/> 世界微尘里,君宁爱与憎。<BR/> 已经无心无力追求仕途成功的李商隐,开始同佛教进行接触,一度想出家为僧。<BR/> 柳仲郢回京之后,给李商隐安排了一个盐铁推官的职位。这是李商隐一生中唯一没有遭到排斥和党争连累的一次,遗憾的是,他再没有热情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了。<BR/>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李商隐终于厌倦了漂泊。心中支撑他的政治热情和炽狂愿望一旦冷漠下来,李商隐的生命也到了尽头。<BR/>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BR/> 晓鸡惊树雪,寒武汉网站制作鹭守冰地。<BR/> 急景倏云暮,颓年寝已衰。<BR/>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BR/> 公元858年,李商隐归居郑州旧居。痛苦、寂寞、失落的他,拖着疲惫的身影,永远消失在晚唐王朝的如血残阳里。<BR/>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BR/>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BR/>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BR/>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BR/> 这是李商隐挚友崔珏写的一首《哭李商隐》,崔珏对自己的挚友太了解了,他知道,李商隐此生就是为济世救民的抱负活着的,可怜一生视济世救民、报效国家之志为生命的他,直至生命终结,也壮志不酬!到底是世情摧残了李商隐,还是命运折损了李商隐。<BR/> 李商隐的才华是本想用来欲回天地的,他并不想成为杰出的诗人,可命运使然,无奈之际,他的羊亳软笔和着自己涕血的心灵,挥就了字字珠玑,行行锦华,他的眼泪,他的呐喊,反而让他成为晚唐最杰出的诗人。无独有偶,280余年后,宋代的辛弃疾几乎成了唐代李商隐的翻版,同样的胸怀报国之志,同样的才高八斗,同样的报国无门,同样有心插花无成,同样无心载柳成荫。但李商隐没有辛弃疾的豪放,更没有陶潜的发达,也没有李白的洒脱,所以,他只能在郁愤中默然离去。<BR/> 大厦将倾的晚唐,湮灭了一个性格耿介执著、壮志难酬的政客,却造就了一个诗风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奇才。<BR/> 一代天才诗人李商隐,他只能是仕途上的看客,连一个过客都算不上。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BR/> 因瞭一場“安史之亂”,大唐帝國的光芒漸漸逝去,迷離的琵琶聲中,重碇危檣、江風揚浪的唐王朝,雙手已觸摸到大漠的孤煙、落日。<BR/> 空有“欲回天地”之志的李商隱,在晚唐的長煙落日中踟躕而行。一心以凌雲寸心逐風波於萬裡的他,一生曲陌參差,流鶯飄蕩,直至春蠶已死,奈何竹死桐枯,也隻能“襟抱未開”,“夙心無期”。<BR/> 舒心快樂的日子,於李商隱一生來說,實在是少之又少。<BR/> 公元814年,李商隱不足三歲,隨父李嗣舉傢遷徙江南,開始踏上他漂泊一生的旅途。<BR/> “我系本王孫”,不知出於何種原因,李商隱總是以皇室貴族而自居,而事實是,皇宗室族譜中偏偏就沒有他們傢的名字。的確,李商隱的傢族一直是以落魄文人而存在的。自他的高祖始,整整五代人都沒有在唐王朝的中央政府裡擔任過什麼高官,不是卑微的小吏,就是為他人幕府捉刀。<BR/> 李嗣太知道這種落魄是什麼滋味瞭,他深知他們這樣的傢族在沒落的晚唐生存是如何的艱難。於是,幕僚間隙,李嗣加緊瞭對李商隱近乎嚴苛的啟蒙教育。李商隱便也有瞭“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的經歷,<BR/> 湖光瀲灩,山色秀美,李商隱在江南盡情享受著自己的童年,新添的三個弟弟兩個妹妹,更是給他增添瞭不少樂趣。讀書之餘,兄弟姊妹一起流連於湖光山色之間,嬉戲於小橋流水之畔,雖然清苦,倒也無憂無慮。<BR/> 在李商隱的腦海裡,恐怕至死也難以忘懷江南的旖旎景色,故而,在他的詩歌裡,永遠無法抹去的是委婉綺麗的風格和深邃含蓄的意境。<BR/> 公元821年,李商隱10歲。李嗣因勞累過度溘然而去,揭開瞭他一生勞頓、艱辛的序幕。<BR/> 李嗣去世,對整個傢庭不啻於滅頂之災,孤兒寡母困頓中扶柩而歸,返回傢鄉。<BR/> “內無強近,外乏因依”,“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客串红娘可依之親”,“人生窮困,聞見所無”,少年李商隱過早領略瞭人生艱辛、世態炎涼。作為長子,傢庭的重擔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落在他的身上。“傭書販舂”,困頓中的李商隱默默承受著傢庭的重擔,靠抄書賺錢,換來衣食用品,補貼傢用。艱難中,強烈的傢庭責任感在少年李商隱的心中生根、發芽,欲來欲強,這種傢庭責任感,慢慢蔓延,潛移默化中,在李商隱的思想中變成瞭救世濟民、報效國傢的強烈願望和遠大抱負。<BR/> “某材誠菲薄,志實辛勤;九考匪遷,三冬益苦。引錐刺股,雖謝於苦時;用瓜鎮心,不慚前輩。“(《上爱爱走了,心漢南盧尚書狀》)李商隱很明白,要想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必須改變客觀環境,那非得憑真才實學而不可。於是,他刻苦自勵,廢寢忘食地讀書,學古人懸梁刺股,用瓜片冰鎮胸口提神,未敢有少許懈怠。終於,十五、六歲的李商隱,憑豐厚的知識積累和自己的慧心,一揮而就,寫成瞭立意深邃的《才論》、《聖論》,因而名聞一時,成就一方俊才。<BR/> 是人才總會被人賞識的。<BR/> 公元829年,李商隱16歲,被當時的文壇名公、朝廷元老令狐楚看重並召聘入幕。<BR/> 《舊唐書?李商隱傳》載:“商隱幼能為文,令狐楚鎮河陽,以所業文於之,年極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遊。”由此可見,令狐楚對李商隱是賞識有加的,不但“致之華館,待以嘉賓”,還讓自己的兒子令狐緒、令狐綯與之結為至交,在各種場合提高他的地位。<BR/> 更為重要的是,令狐楚將自己深得精髓的“今體章奏”文體傾囊授予李商隱。要知道,這種四六駢體文,是當時官員上奏朝廷奏章的必需文體。看來,令狐楚是在悉心著力培養一個仕途俊彥的,在心中把李商隱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也未可知。<BR/>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李商隱始終把令狐楚當作自己的授業恩師。雖然一生仕途坎坷,但受“今體奏章”文體的熏陶,李商隱撿讀古籍的功夫由此爐火純青,以至於他的詩歌中典故隨意揮灑、順手拈來,成為絕無僅有的詩風。<BR/> 這時的李商隱,少年得志,快馬輕裘,春風得意,盡情地憧憬著自己濟世救民的遠大抱負,好不自在。說起來,江南風光培養瞭他深情纏綿的性格,算得上李商隱記憶中的一段快樂時光,在令狐楚處,他得到的是尊重、提攜,也算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記憶瞭。<BR/> 如果按令狐楚設計或希冀的路子走下去,李商隱或許有大把的機會在仕途上如魚得水的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但命運往往不由人主導,李商隱萬萬不會想到,正是結識瞭這位令狐楚,又得到瞭他極大的惠澤,才間接為他一生仕途坎坷、顛沛流離、報國無門埋下瞭伏筆,令狐楚更成為他無意黨爭卻深陷黨爭漩渦的導火索。<BR/> 公元830年,經論滿腹,意氣風發的李商隱在令狐楚的資助下,會同令狐綯第一次踏入科場。此時的李商隱心中滿是濟世救民的遠大抱負和宏大志願。憑他的才華和志向,他有理由自信,所以他志在必得。然而,他不會知道,此時的科舉,早已同晚唐王朝一樣江河日下、***成風瞭。形同虛設的考場、昏庸勢利的考官註重的是顯赫的傢族和權勢,又有誰會在乎他這個“九族無可依之親”的窮酸小子呢?結果自然可想而知,令狐綯傢族顯赫金榜高中,空有滿腹才華的李商隱名落孫山。<BR/> 鬱悶的李商隱初嘗敗績,已明就裡,再次科考,隻須求得令狐楚一紙薦信,自是高中無憂。但這個清正剛直、我行我素的李商隱,832年再次趕考時依然持才自信,依然不求援引,其結果自是依然再落孫山。<BR/> 欲構中天正急材,自緣煙水戀平臺。<BR/> 人間隻有稽延祖,最望山公啟示來。<BR/> 李商隱真是耿介的可以,既急切盼望踏入仕途一展鴻鵠之志,又不屑投機取巧,像稽延祖那樣靠別人提攜。在晚唐這樣的污濁的社會裡,去远方也隻有他這樣的傻瓜,他的前輩杜甫為瞭中進士第,曾經“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皆悲辛。”,最終也未能名登金榜。老杜尚且如此,何況區區一個李商隱,真是傻的透頂。<BR/> 834年,李商隱再落金榜,隻得權且隨崔戎到兗州幕府,藉此譴除胸中塊壘。<BR/> 嫩籜香苞初出林,於陵論價重如金。<BR/> 皇都陸海應無數,忍剪凌雲一寸心。<BR/> 一次宴中微醉,可嘆的李商隱即席賦詩。他真的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報國濟世的凌雲寸心就那麼難得施展,為什麼朝廷就這麼輕易地拋棄有才華、有抱負的人。<BR/> 836年,不可救藥的李商隱再次以失敗結束瞭自己的第四次科考。悲憤之餘,他獨自漫步在長安街頭,不知不覺來到瞭曲江。“甘露事變”後的曲江,已是滿目瘡痍,一片狼藉。而以往的這片風景區人聲鼎沸,連皇帝和妃嬪都經常巡幸,與民同樂,是何等的繁華。今非昔比的曲江讓李商隱思緒萬千,感慨難平。他憤然寫下瞭《有感二首》。尖銳的批評直指唐文宗李昂,痛快淋漓的抨擊狂妄的宦官。<BR/> 玉賬牙旗得上遊,安危須共主君憂。<BR/> 竇融表已來關右,陶侃軍宜次石頭。<BR/> 豈有蛟龍愁失水,更無鷹隼舉高秋。<BR/> 晝號夜哭兼幽顯,早晚星關雪涕收。<BR/> 李商隱不但耿介,更加狂妄!狂妄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狂妄的不避殺身之禍,狂妄的不齒權傾天下的宦官。他意猶未盡,聽到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上書朝廷指斥宦官,心中快慰,起興寫下瞭《重有感》。<BR/> “天荒地變心雖折,若比傷春意未多”,“凌雲寸心”無所依托的李商隱,太渴望實現自己的抱負,太渴望為民請願、為國效力瞭。科考的挫折,沒有澆滅他的雄心,反而像烈火一樣,把他的願望越燒越旺。<BR/> 公元837年,25歲的李商隱終於登上瞭進士金榜。<BR/> 五次應試,八年光陰。雖然曲折漫長,比起他的前輩“騎驢十三載”始終未登金榜的杜甫來,他可是幸運太多瞭。可這樣的幸運,靠得不是他的才華,憑得不是他的抱負,是靠瞭已經身居高位的令狐綯同主考官提前打瞭招呼,才換得他金榜有名。這對滿腹才華、不屑投機、一心報國的李商隱,是何等辛辣的諷刺!“如何持此將幹謁,不及公卿一字書”,白居易的這句詩或許是李商隱心中的尷尬、個中滋味的最好寫照。<BR/> 公元838年,陰差陽錯,李商隱應涇源節度使王茂元召聘入幕。<BR/> 事實證明,李商隱無意邁出的這一步,對於他的一生是何等的重要。這一步,他把自己直接推向瞭晚唐黨爭的風口浪尖,接踵而至的,是兇險、齷齪的黨爭濁浪,把他本已現曙光的政治前途徹底湮沒。<BR/> 李商隱的到來,王茂元如獲至寶,對他的才華、志向欣賞有加。如此的青年才俊人人都會喜歡,王茂元當然不會例外。很快,他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瞭李商隱。<BR/> 金榜題名、洞房花燭,沉湎在人生兩大幸事之喜悅中的李商隱,根本沒有意識到,這莫大的喜悅會成為他政治生涯之大不幸的開始。從此時起,他已离开註定成為黨爭的犧牲品。<BR/> 朋黨之爭,在晚唐王朝已是幾近水火,以牛增儒、李德裕分別為代表的牛、李兩黨爭權奪利,日趨白熱。在這樣緊要關頭,李商隱無意中離開有再生之恩的牛黨成員令狐綯,投身於李黨成員王茂元幕下,又娶瞭他的女兒,無疑於捅瞭馬蜂窩。牛黨中人當然大大地不悅,認為李商隱“詭薄無行”,必須圍追堵截,“共排笮之”。<BR/> “惡草雖當道,寒松實挺生”,李商隱無意也不屑陷入黨爭,當然非常冤枉。但不管他如何辯解、表白,卻無法改變李黨王茂元女婿的事實,無意踏入泥沼的雙腳,欲拔無力,欲洗不能。<BR/> 新婚不久,李幸福,就是找商隱赴長安參加中書省授予官職的“釋褐試”,以期授予官職後大展宏圖。這種近乎走過場的考試,在通常情況下,吏部錄取,銓敘擬官,中書省不會阻撓留難,是不會出現問題的。誰料想在李商隱這裡偏偏出瞭特殊,吏部本已錄取,隻等授職,卻莫名遭中書省駁退。黨爭無情的排斥開始發威,李商隱遭受到第一次政治打擊。<BR/> 應試落選,李商隱心靈傷害至深,鬱鬱寡歡地回到瞭涇州(今甘肅涇川)。<BR/> 三月三日上巳節,百無聊賴的李商隱獨自登上安定城樓,手扶欄桿,極目遠眺。遠處綠楊垂柳、流水沙洲,氣象萬千,紛呈眼前,將他胸中鬱氣蕩滌,一望無垠的荒原雄渾蒼茫,似暮鼓晨鐘,鼓蕩起他心中的萬丈豪氣。<BR/>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之外盡汀州。<BR/>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BR/>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BR/>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BR/> 傢世多難,科考屢挫,授官不成,終未折損李商隱欲回天地、旋轉乾坤的豪天壯志,在他的眼裡,朋黨之爭乃惡濁之事,根本不屑一顧,當睥睨蔑視。剛正的李商隱,狂傲的李商隱,看似柔弱之水,實則“百仞之谷不懼”、“以出以入就鮮潔”“萬折必東”(孔子語),千百年來,中國的文人何嘗不是一直在演繹著如此的氣質。<BR/> 公元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終被錄取,授官秘書省校書郎。官職雖然很低,但向來被學子們認為是清要之官,如元稹、白居易等被選為宰輔的人也很多。但李商隱的這段經歷並不痛快,秘書省的席位尚未坐暖,就被調任弘農縣尉。一個地方小吏,實在是難為心比天高的李商隱,而無法改變的狷介、剛正也常遭同事們譏嗤,初次為官的他感覺心灰意冷,隻得辭官而去。<BR/> 842年,李商隱再次回到秘書省。此時的晚唐政治出現瞭少有的銳氣,不想昏庸的武宗皇帝,任命有才幹的李德裕為相,整飭國是。李商隱躊躇滿志,他倒不在乎李德裕是否是李黨的領袖,憑他的才華、抱負,有理由期待受到重用的機會。<BR/> 然而,命運再次與他開瞭一個大大的玩笑。李商隱重返秘書省不到一年,他的母親去世。他必須遵循慣例,離職回傢守孝三年。李商隱不得不放棄一生中躋身權力階層最好的時機,回傢守制。<BR/> 命運就是如此怪異,李商隱在傢守制的三年,是晚唐政治上最有生氣的時期,曾一度出現中興跡象,而他卻未能在如此之好的氛圍中一展身手,以致抱憾終身。等845年李商隱結束守孝回到秘書省,晚唐大好的政治局面已是急轉直下,政治銳氣因神仙、女色而衰退殆盡的皇帝武宗,厭煩瞭宰相李德裕的終日掣肘,他們合作的蜜月期宣佈結束。<BR/> 次年三月,武宗跟隨自己深信不疑的所謂神仙升天,宣宗李忱即位,進行瞭新一輪政治清洗,權傾一時的李德裕迅速被排擠出權力中心,以白敏中為首的牛黨新勢力逐漸占據風雨飄搖的晚唐政壇中心。<BR/> 本來,像李商隱這樣的小角色,雖然早以意多蘊豐的詩風蜚聲內外,但憑他的身世、地位,不管是牛黨執首,還是李黨當政,似乎於他都沒有太多瓜葛。可母親、嶽父的相繼去世,自己政治命運的多舛,加上腐朽透頂的環境,李商隱心中的壓抑、鬱悶可想而知。所以公元847年,當原野上的情歌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李商隱赴桂林入幕時,他幾乎沒有猶豫。不管當時他是什麼心境,他或許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仕途幾近末路瞭。在之後的10年間,李商隱流鶯飄蕩,在幕府遊歷中耗盡瞭所有的政治熱情。<BR/> 從829年意氣風發初入幕府的李商隱,到858年風燭殘年的玉谿生,近30年裡,懷揣報國安民的“凌雲寸心”,他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李商隱的腳步先河南、復陜西、再安徽、又甘肅,繼而四川、廣西、江蘇……,他的足跡踏遍瞭大江南北,幾乎遍佈晚唐王朝的整個版圖。<BR/> “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遊絲百尺長”,不斷地漂泊,不能不使李商隱心力交瘁,他又何嘗不想停留下來,但一顆濟世救民的赤膽忠心牽引著他,使他無法停留自己的腳步。壯志不酬,心願未瞭,李商隱不會停止漂泊的腳步,而且他時常感覺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是那樣的難挽:<BR/> 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BR/>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BR/> 一路鬱悶,一路黯然,一路磨難,一路冷遇,從少年得志到壯志暮年,從李商隱遠去的背影裡,我們看到瞭執著,從他蹣跚的腳步聲中,我們讀懂瞭信念。<BR/> 李商隱在鄭亞那裡,倒也過得愉快。心力交瘁的他,仕途末路之時,在桂州得到瞭少有的快慰。工作之餘,李商隱誦詩賦詞、感受自然的同時,把自己的文稿匯編成一部長達20卷的文集——《樊南甲集》。<BR/> 鄭亞信任李商隱的能力,讓他代行昭州郡守。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代行郡守,已經使李商隱喜出望外,畢竟是一方長官。他是那麼認真、忘我的工作,似乎真的是王名在身的郡守,完全忘記瞭自己隻是一個代理官員。他在仕途末路之時,政治熱情依然是那麼熾狂。<BR/> 按照唐制,州縣缺官,幕府府主是可以物色人去代理的,雖然不是正式朝命,時日已久,朝廷也會順水推舟下詔任命的。可惜就在李商隱潛心工作,一點點施展抱負時,朝廷大員間的黨爭禍患,再次累及到他。鄭亞連坐李黨,再次被貶。李商隱隻得“罷官離職”,黯然回鄉。天妒英才,令人扼腕!<BR/> 令狐楚、崔戎、王茂元、鄭亞、盧弘正、柳仲郢,李商隱入幕的主人,不管是牛黨中人,還是李黨砥柱,無不對他的才華倍加欣賞,對他的抱負倍加信任。但李商隱始終無法擺脫“背傢恩”“詭薄無行”的定論,無法掙脫命運的陰影,不能不說是天大的悲劇。<BR/> 851年,仕途失意,壯志難酬,始終生活在困頓的喘息中的李商隱,再遭重創,他摯愛的妻子王氏不幸病逝。<BR/> 客觀地說,李商隱無辜卷入朋黨之爭的漩渦,導致他終身不得志,淒慘一生,與王氏的結合至關重要,可以說是李商隱悲劇的直接導火索。但結婚十幾年來,李商隱無怨無悔,對愛妻情篤意深。如今愛妻已去,回思往昔,怎不讓他肝腸寸斷,已是千瘡百孔的心靈又如何承受得起。<BR/> 密鎖重關掩綠苔,廊深閣迥此徘徊。<BR/> 先知風起月含暈,尚自露寒花未開。<BR/> 蝙拂簾旌終展轉,鼠翻窗網小驚猜。<BR/> 背燈獨共餘香語,不覺猶歌<BR/> 這哪裡是詩啊,分明是李商隱的血和淚,用羊亳軟筆和著自己的血淚,他在傾訴,在痛哭,字字滴血,行行斷腸。<BR/> 還沒來得及平復亡妻之痛,西川節度使柳仲郢向李商隱發出到四川任職的邀請。也許是太害是那片落叶使我学会思索与怀念怕睹物思人,也許是害怕碎心的寂寥之苦,也許是想調節糟糕的心情,李商隱接受瞭柳仲郢的邀請,簡單地安排瞭傢裡的事情之後,踏上瞭最後的幕府之路。<BR/>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BR/>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BR/> 李商隱不是第一次進川,那時雖然同樣落拓,同樣寂寥,但傢鄉總算還有思念的人,那思念雖然焦慮,但畢竟是溫馨的。此次進川,今非昔比,傢鄉已再無可想之人,而無可想的痛苦更如尖錐一樣深深刺紮著他的心肺。大雪彌漫,荒渺鄉野,李商隱又怎能擺脫思念亡妻的痛苦。<BR/> 2009年的第一场雪 劍外從軍遠,無傢與寄衣。<BR/>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BR/> 在四川梓州幕府的李商隱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對生活已失去瞭興趣,大部分時間裡鬱鬱寡歡,政治熱情已大大衰減。<BR/>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BR/> 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BR/> 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BR/> 世界微塵裡,君寧愛與憎。<BR/> 已經無心無力追求仕途成功的李商隱,開始同佛教進行接觸,一度想出傢為僧。<BR/> 柳仲郢回京之後,給李商隱安排瞭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這是李商隱一生中唯一沒有遭到排斥和黨爭連累的一次,遺憾的是,他再沒有熱情去實現自己的抱負瞭。<BR/> “悠揚歸夢惟燈見,濩落生涯獨酒知”,李商隱終於厭倦瞭漂泊。心中支撐他的政治熱情和熾狂願望一旦冷漠下來,李商隱的生命也到瞭盡頭。<BR/> 羽翼摧殘日,郊園寂寞時。<BR/> 曉雞驚樹雪,寒鷺守冰地。<BR/> 急景倏雲暮,頹年寢已衰。<BR/> 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BR/> 公元858年,李商隱歸居鄭州舊居。痛苦、寂寞、失落的他,拖著疲憊的身影,永遠消失在晚唐王朝的如血殘陽裡。<BR/> 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BR/> 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BR/> 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BR/> 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BR/> 這是李商隱摯友崔玨寫的一首《哭李商隱》,崔玨對自己的摯友太瞭解瞭,他知道,李商隱此生就是為濟世救民的抱負活著的,可憐一生視濟世救民、報效國傢之志為生命的他,直至生命終結,也壯志不酬!到底是世情摧殘瞭李商隱,還是命運折損瞭李商隱。<BR/> 李商隱的才華是本想用來欲回天地的,他並不想成為傑出的詩人,可命運使然,無奈之際,他的羊亳軟筆和著自己涕血的心靈,揮就瞭字字珠璣,行行錦華,他的眼淚,他的吶喊,反而讓他成為晚唐最傑出的詩人。無獨有偶,280餘年後,宋代的辛棄疾幾乎成瞭唐代李商隱的翻版,同樣的胸懷報國之志,同樣的才高八鬥,同樣的報國無門,同樣有心插花無成,同樣無心載柳成蔭。但李商隱沒有辛棄疾的豪放,更沒有陶潛的發達,也沒有李白的灑脫,所以,他隻能在鬱憤中默然離去。<BR/> 大廈將傾的晚唐,湮滅瞭一個性格耿介執著、壯志難酬的政客,卻造就瞭一個詩風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奇才。<BR/> 一代天才詩人李商隱,他隻能是仕途上的看客,連一個過客都算不上。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